行业新闻
重庆职教基地不断开发紧缺专业 打造特色专业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18 16:29:46
走进重庆工业技术学院,只见机械加工实训车间、钳工实训车间、电子技术实验室、电力拖动实验室等20多间学生实训用房,掩映在校园山峦、绿树之中。在机械加工实训车间,20多台普工机床一字排开。
学院数控机床专业二年级学生蒋杨正在做普工操作实训,他告诉记者:“数控机床专业学生一进校,要先从钳工学起,再学普工,然后上机操作数控机床。通过层层训练,基本可以达到‘出了校门进厂门,无需企业再培训’。”
“在我们学院,学生理论课和实训课比例是4:6,数控机床等专业的学生实训,平均每月工件耗费量就有3吨左右,每个学生实训消耗钢材7—8公斤。”学校党政办主任柳孜亮介绍说,学校还专门成立企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教学适应企业实际需要,同时聘请企业技术工人到学校授课。
来到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记者惊奇地发现主教学楼竟有些像一座水库重力坝。学院校长吴松说,这样设计就是要把水利工程设计理念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下一步学院还将邀请企业捐赠一些水轮机、涡口管道、控制柜等水利专用设备,摆在校园里。
吴松告诉记者:“为什么每年我们的学生企业抢着要,有的单位负责人还要到我这里‘走后门’,最关键的就是把教学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记者观察到,很多学生正在做水利、电力设计绘图,学校还开设了很多工程实习课,让学生能够尽快熟悉专业技术要求。
重庆永川区22所职业技术学校每年输出约3万名高职、中职毕业生,学生就业率连续10年超过96%。记者近日来到这里,探寻高就业率背后的答案。
这些学校与400多家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重庆机电工业学校与重庆摩托车制造商隆鑫公司合作,隆鑫向学校提供发动机实训台和整车供学生实训,而学校为集团输送了上千名技术员工。
永川区区委书记胡际权说:“学生‘吃香’的秘诀,是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实行定向或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就业基地、引企业入学校等。职业教育不能关起门办学,必须解决职业学校和企业‘两张皮’的问题,让学生毕业前就成为‘熟练工’。”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重庆职教基地内的22所学校实行学分制互认,培养学生“一专多能”;还实行“学分银行”,学生可以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地分阶段完成学业,各院校的专业涵盖了劳动技能部门能鉴定的500多个工种,平均每个人毕业时至少能拿到一个专业证书。
重庆市通过“名专业、名课程、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生、名学校”为内容的“六名工程”,推动职业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
重庆市教委介绍,服务外包、建筑工程和水务管理、呼叫客户服务等专业,是重庆职业教育“名专业”工程的基础。重庆市采取“政府引导、统筹规划、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不断开发紧缺专业,打造特色专业,预计“十二五”期间,将建成4至6个市级骨干示范专业,1至2个示范专业。
为推进“名课程”工程,重庆市结合名牌专业建设,以软件设计、动漫设计、工程测量、电工测量、建筑力学、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等有良好基础的课程为重点,引导职业院校开发、编写校本教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校级精品课程。目前,重庆多所职业院校正探索将网络课件、教学录像等进行网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此带动其他课程建设。
杰出院(校)长评选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是重庆“名校长”、“名教师”工程的主要实施途径。为引导职业院校负责人和教师的办学积极性和责任感,重庆市以13所中职、高职院校为重点,评选一批名院(校)长。同时,重庆市还启动“重庆职教基地名院(校)长风采榜”等公益性专题宣传,发挥名院(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职教基地校长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重庆市还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建立职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每年选派不低于10%的专业骨干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全面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
通过“名学生”、“名学校”工程,重庆市正逐步打破职业院校学生成绩差、就业难,职业院校比本科院校层次低等社会成见。“永川技工”认证委员会是重庆职业教育“名学生”工程的一个具体体现。重庆市教委副主任赵为粮介绍,重庆市每年打造呼叫、电子、电力、建筑、服装、机械制造等特色“永川技工”2000名以上,重庆市据此建立“永川技工”认证制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荣誉感,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重庆职业教育的品牌由此得到提升。
- 上一条信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高技能人才
- 下一条信息: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