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方案和规划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5-4 12:44:42
21世纪,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目前工业生产正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江苏省乃至淮北市将需要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技能人才。此外,《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淮北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城市转型和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淮北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重点发展矿山机械制造、电力、电子、建材、煤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机电类人才的支撑,可以预见:在未来五年,江苏省乃至淮北市将需要大量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技能人才。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已成为技术覆盖面和就业前景非常广阔的一个专业,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毕业生将远远供不应求。
2.师资力量雄厚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正式开办于2004年,其前身“机电工程专业”开设于1978年,已有长期的办学经验。近年来已基本建成一支学历层次、教学水平、技能水平较高,年龄、职称结构较合理,师德高尚,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强,能满足高职教育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专职教师大部分都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兼职教师是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2008年,该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机电一体化专业师资队伍及成果情况一览表
姓名 |
年龄 |
专业技术职务 |
主要教育 研究领域 |
主要研究成果 |
备注 |
訾兴建 |
41 |
副教授 |
控制检测 |
主持省级项目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院教学名师,发表论文20余篇 |
省级专业带头人 |
孙新梅 |
44 |
副教授高工 |
电气工程 |
主持市级课题3项,获市科技进步奖1项、省级新产品奖2项,发表论文13篇 |
省级专业带头人 |
钱炳芸 |
42 |
副教授 |
电气工程 |
主持院级课题3项,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院级教学名师,发表论文10余篇 |
省级专业带头人 |
潮兴淮 |
55 |
副教授 |
机械制造 |
参与省级、院级课题5项,院级教学名师,发表论文6篇 |
院级专业带头人 |
陆峰 |
41 |
高工 |
机械制造 |
参与院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6篇 |
院级专业带头人 |
陈之林 |
48 |
副教授 高工 |
机械设计 |
省级教学名师,国家2项,主持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发表论文14篇 |
省级专业带头人 |
代慧芳 |
39 |
副教授 |
自动控制 |
主持院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6篇 |
院级专业带头人 |
李柯 |
45 |
高工 |
高职教育 |
主持院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8篇 |
|
陈庆来 |
46 |
高工 |
机械设计 |
参与院级及横向课题6项,论文6篇 |
院级专业带头人 |
韦道景 |
56 |
副教授 |
机械设计 |
参与院级课题2项,论文3篇 |
|
胡冬青 |
35 |
副教授 |
机械设计 |
主持院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6篇 |
院级专业带头人 |
梁毅峰 |
28 |
助教 |
机械制造 |
院级课题2项,论文2篇,教材1部 |
|
李萌 |
27 |
讲师 |
机电设备 |
院级课题2项,论文3篇,教材1部 |
|
张磊 |
27 |
讲师 |
机电设备 |
参与院级课题3项,论文3篇 |
|
周浩 |
28 |
讲师 |
检测技术 |
参与院级课题2项,论文1篇 |
|
侯敏 |
45 |
助工 |
机械加工 |
|
|
鲁海军 |
37 |
技师 |
机械加工 |
|
|
王何 |
31 |
实验员 |
电工技术 |
|
|
杜峰 |
28 |
助工 |
电工电子 |
|
|
王明华 |
56 |
高级技师 |
焊接技术 |
|
企业兼职 |
王淮生 |
58 |
高工 |
机电设备 |
|
企业兼职 |
刘森 |
56 |
高工 |
机电设备 |
|
企业兼职 |
石波 |
41 |
高工 |
机电安装 |
|
企业兼职 |
许中 |
41 |
高工 |
自动控制 检测技术 |
|
企业兼职 |
权胜利 |
41 |
高工 |
机电设备 |
|
企业兼职 |
注:市外企业兼职教师未列入。
3.实践条件优越
(1)校内实训基地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实训(实验)中心,2003年经中央财政支持200多万元、学院配套180万元建成,而后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又逐年投入经费,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现已建成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总投资近2000万元的多工种实习实训基地。其中包括数控加工中心、钳工车间、焊工车间、金工车间、CAD/CAM实训室、液压实验室、图形工作室和与加工中心配套的中心机房、PLC应用实训室、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等。另2008年该专业实训基地被省教育厅立项为“省级示范建设实训基地”。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院内实验实训基地情况一览表
序号 |
实验实训室名称 |
主要实验实训项目 |
1 |
电气智能实验室 |
PLC编程控制实验:交通灯系统、电梯自动控制系统、自动送料装车系统,水塔自动供水系统、继电器自动控制系统、多种液体自动控制系统、抢答器、交通灯、计时器、单片机各类实验、变频器的参数练习等 |
2 |
电工实训室 |
电工基本练习、电控线路安装、电工技能考核、电工技能培训、变频器的参数练习等 |
3 |
变频实验实训室 |
变频器接线及正反转练习、变频器频率设定练习、 |
4 |
液压实验室 |
液压节流调速、容积节流调速、压力形成原理、液压系统调试、流体流态、液压、气动元件的特性和功能、液压回路的连接和控制 气压回路的连接和控制等实验 |
5 |
工控实验室 |
单片机、 PLC编程实验实训 |
6 |
柔性拖动实验室 |
电力拖动、PLC编程实验实训 |
7 |
电机拖动实训室 |
自动往返行程控制线路 顺序控制线路 利用时间继电器控制串联电阻降压启动控制线路 时间继电器控制 Y - △ 控制线路 无变压器半波整流能耗控制线路 |
8 |
电工电子实验室 |
《电路基础》《电工电子学》、《电子技术》的基本实验操作 |
9 |
电力电子实训室 |
日光灯、白炽灯、配电板的安装 电动机正、反转的电路安装 |
10 |
传感与检测技术实验室 |
CSY-2000系列基本实验 CSY-3000系列实验 CSY-2000、3000系列增强型实验 |
11 |
THPCAT-2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实训室 |
智能仪表控制实训 S7-200PLC控制实训 远程采集控制实训解耦、比值/前馈反馈实训 |
12 |
数控故障诊断实验室 |
数控故障诊断实验 |
13 |
现代控制实训室 |
现代工业控制综合实训 |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院内实习工厂内部情况一览表
序号 |
实训基地名称 |
主要实训项目 |
1 |
焊接车间 |
电焊与气焊焊接工艺训练 |
2 |
金工车间 |
车床机械加工技能训练 |
刨床机械加工技能训练 | ||
金属材料热加工技能训练 | ||
3 |
钳工车间 |
锯、铲、锉、攻丝、钻等钳工工艺训练 |
4 |
数控加工中心 |
数控车床、铣床结构与操作实训 |
编程与加工工艺培训,加工中心考级考证 | ||
5 |
图形工作站 |
按给定零件测量结构尺寸。 |
绘制零件标准机械制图 | ||
6 |
CAD/CAM 中心 |
熟悉 AUTOCAD 的操作指令 |
用 AUTOCAD 绘制零件机械制图 | ||
熟悉计算机绘图考证要求 | ||
CAD 三维实体造型设计 | ||
CAM 加工编程 | ||
CAM 仿真加工操作 | ||
7 |
机床控制电路实训室 |
熟悉铣床电气控制 |
熟悉磨床电气控制 | ||
熟悉镗床电气控制 | ||
了解机床的故障分析和诊断 | ||
8 |
数控加工实训室 |
数控机床操作训练 |
数控编程操作训练 | ||
数控加工实体操作训练 | ||
9 |
数控维修实训室 |
数控机床结构分析 |
数控机床电气分析 | ||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 | ||
数控机床维修 | ||
10 |
模具拆装实训室 |
塑料模具装配 |
冲压模具装配 | ||
模具结构分析 | ||
11 |
模具制造实训室 |
模具制造实训 |
(2)校外实训基地
先后与上海广达制造城、合肥世纪精信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淮北市矿业集团公司机械总厂、淮北丰盛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10余个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基本满足了该专业学生校外实践的需要。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部分校外实训基地情况一览表(市内)
序号 |
实训基地名称 |
主要实训项目 |
1 |
淮北市矿业集团公司机械总厂 |
金属加工、热加工、钳工、焊工、热处理 |
2 |
淮北市污水处理厂 |
电气线路接线、控制、钳工、焊工 |
3 |
淮北市申正电力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
钳工、焊工、电气设备安装调试 |
4 |
淮北丰盛泰机械制造公司 |
线路板焊接、机电设备维修与安装 |
5 |
淮北市龙波电器集团 |
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焊工、金属加工 |
4.招生、就业优势
(1)招生
本专业从2005年至2011年连续七年都是考生报考我系乃至全院最热门的专业,招生分数名列前茅,生源呈现明显优势。本专业现有在校生人数889人,是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第一大专业。
(2)就业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质量较高,岗位数量充足,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本专业从2008年开始,每年就业率均为100%,初次就业率在98.2%以上。
(二)办学特色
1.专业定位明确,紧贴社会需求
根据社会需求,目前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定位有两个方向,一是“以电为主,以机为辅,机、电、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应用”。二是“以机为主,以电为辅,机、电、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应用”。以电为主—-以电工电子及设备电气知识为主要学习对象,以机为主—-以数控机床等典型机电设备为主要学习对象,培养学生机、电、信息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2.推行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以真实生产项目驱动、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订单培养”,保证学生在进入企业后与岗位技术要求实现零距离对接,现该专业已与上海广达制造城、合肥世纪精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
3.强化职业素质教育
教学体系设计体现职业素质教育,以能力为本位,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来设置课程,建设“课堂学习”加“实践深化”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以院内实训中心为重要载体,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两大中心任务,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和日常生活中,不仅是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而且更强调职业素质训导。
4.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2005年开始,该专业在基础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全国CAD培训鉴定站,进行了CAD、UG、PLC、维修电工、电气设备运行与安装、电工、钳工等多种工种的培训工作,推广了“双证书”甚至“多证书”制度。
5.以大赛为抓手,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以大赛为抓手,定位淮北,面向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立足机、电、控平台,科学设置训练模块,形成了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创新科技活动等三个训练层次的立体化训练模式,采用专兼职结合、与企业联合等方式,充分利用院内资源,与区域经济产业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实训中心的设备、设施,联合相关系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竞赛、数控大赛等,几年来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6.创设仿真学习环境,强调“学用一体”的专业教学模式
本专业结合自己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 “学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作为教学主线,突出应用性和专门性,不只为单纯满足岗位或技能的需要,还兼顾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其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养成一种用到即学、边用边学、边学边用的自觉学习、不断学习、随时学习的习惯。
(三)图书资料及相关资源
图书的采购在充分采集出版社及书目信息后由广大专业教师决策,集中采购时还广泛邀请专业教师直接进行现场采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书馆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料和先进的信息检索手段;组建专门的电子资源室;学院图书馆能为本专业提供专业类图书9.8万册,专业期刊82种等 。此外,可利用的专业电子资源还包括江苏高校电子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如中国期刊网等,另外我系有自己的图书资料室,可提供书籍1.1万多册,能较好地满足本专业师生教学、科研之用。
(四)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
本专业招生以来,目前已有五届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全部就业。经对毕业生的就业回访得知,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普遍反映良好,一致认为本专业毕业生敬业爱岗、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特别强调毕业生基本功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能够团结协作,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受到用人单位欢迎。比如我系对2010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良好”以上超过89.6%,“称职”以上为100%。另综合2010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走访调查的意见,敬业精神良好以上的同学约占89%。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好以上评价的占86%。
三、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为宗旨,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技能、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把学生培养成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机电行业中各种技术岗位群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同时进一步提升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教材建设、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优势和特色,最终将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成省内水平、职业特色鲜明、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就业质量高、能发挥引领作用、能带动相关专业的改革与建设、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专业服务能力强的示范专业。
(二)具体指标
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内机电制造业及江苏省、淮北市经济建设发展方向,培养掌握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及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熟练进行常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能熟练操作常用机械加工设备,能从事常用机电设备维护、及管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创新能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销售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专业在校生规模
按照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发展规划和就业市场预测,本专业在校生规模规划在1000人左右,年均毕业生在300-350人左右。保证本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3.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目标
以跟踪市场的变化为需求,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开发为理念,以坚持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与淮北等地相关企业充分合作,大力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按照校企“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原则,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突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即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一条主线;人才培养过程突出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课程体系构建体现能力递增;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推进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学生毕业要获取毕业证、专业技能证、英语等级证和计算机等级证四种证书;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使学生具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三种能力。并在建设期内,确立《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工厂电控与PLC》、《单片机控制技术》3门课程为本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按照工学结合和职业能力导向的要求,改革其教学内容。且确立《液压与气压传动》、《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3门课程为一体化课程,相关教学均在实习实训基地或实训室内完成。另编写3门校企合作教材、4门一体化特色实训教材,且开发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建成3-5门省级精品课程,4-5门院级精品课程。
4.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按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切实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建设熟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承担“做、学、教”一体化教学任务、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争在建设期内,建成一支具有“双师型”素质、教学能力突出、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技术应用能力和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诸方面优化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到2013年底,再培养1-2名机电一体化方向专业带头人、5名专业骨干教师、聘请6名热爱教育工作、认真负责、对职业教育有一定认识、来自生产一线、具备3年以上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经历、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本科以上学历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项目管理人员等为兼职教师,使专兼职教师比例达1:1,“双师素质”专业教师达到95%以上。
5.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目标
建立起满足高职教育教学体系要求的、在本行业较先进并具有示范作用的现代化的、能“模拟生产场景”特色的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积极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习实训制度规程、质量标准、考核评价办法、管理制度等以保证工学结合为核心的职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6.社会服务能力目标
在努力做好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与辐射能力,充分发挥本专业师资和实训条件的优势,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并面向社会、行业开展技术服务、培训辅导、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等工作。每年开展各种培训、鉴定人数不少于1000名。每年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服务和支持项目不少于10项。
7.科研工作目标
树立“科研立院,科研立教”的观念,坚持“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的工作思路。以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为保障,鼓励本专业教师争取院级、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重点开展对教学管理与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以及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着力提高应用研究能力,加速科研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8.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目标
完善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学生素质考核标准、学生应知应会考核标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
四、专业建设内容与改革举措
(一)推进校企对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以跟踪市场的变化为需求,以专业建设为契机,按照校企“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原则,与企业共同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推行真实生产项目驱动的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造以突出职业能力、强调素质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即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一条主线;人才培养过程突出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开发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建立以“订单”企业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企业产品为载体的“工学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首先企业根据岗位需求,提出人才培养标准,然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建立考核标准。
第一、第二学年“订单”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指导,通过单项职业能力训练,强化学生安装、调试、运行和检修的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第五学期专业学习主要在“订单”企业进行,分配给每位学生定量的真实任务,实施现场教学,进行职业训练;第六学期在“订单”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不同阶段的工学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等全面教育,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岗位适应能力、良好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整个“订单培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在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能力培养,参与企业生产,学习企业管理规范,培养职业素质。
(二)探索系统培养,加强课程体系的创新
1.基本思想
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机制和形式,继续做好普高生和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并充分利用江苏省逐步推行“自主招生”和淮北市计划成立“职业教育联合体”的契机,加大“三校生”和“3+2”招生规模,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
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建立更适应企业需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置、学时方面都会根据其需求作优化调整,并且制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考核标准。让企业真正参与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中来,把课程评价标准与企业标准、行业标准统一起来,使在职教育的课程前置,这种“零距离”对接合作的模式使毕业学生一进厂就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大大缩短了学校到企业的适应期。另加强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并带动其它课程及相关专业群的课程建设。
2.建设内容
(1)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对应的机械设备的安装调试、工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机修钳工、维修电工等职业岗位,校企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整合和重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2)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①建设思路:
第一、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第二、按照职业标准,将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模块;
第三、结合生产实际和能力训练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
第四、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
第五、编写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②以项目为导向,构建核心课程的建设架构:(见下图)
③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能力(机电设备安装、操作、控制、调试、维修与管理、数控编程与操作能力),与淮北市申正电力控制设备有限公司、淮北市矿业集团公司机械总厂、江苏龙波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确立确立《工厂电控与PLC》、《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3门课程为本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按照工学结合和职业能力导向的要求,改革其教学内容。核心课程具体建设计划为:(见下表)
核心课程的建设架构
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规划表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合作企业 |
建设内容 |
工厂电控与PLC |
訾兴建 孙新梅 |
江苏龙波电气有限公司 |
1、分解职业能力,开发课程项目任务; 2、建设课程标准; 3、建设教学大纲库; 4、建设电子教案库; 5、建设实训指导库; 6、建设CAI课件库; 7、建设习题试题库; 8、建设视频录像库; 9、建设课程素材库; 10、建设课程能力考核标准; 11、建立课程网站; 12、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 |
潮兴淮 张浩峰 |
淮北市污水处理厂 |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代慧芳 孙新梅 |
温州金龙电子 |
(3)精品课程建设
在进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同时,为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积极开展、省级、院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建设期内,将《机械制造工程》、《液压传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CAD/CAM》建成院级精品课程;将《数控编程与操作》等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将《电机与拖动》等建成精品课程。
(4)教材建设
为了保证“教、学、做”一体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相关一体化课程的教材也将按“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建设。力争建设期内校企共同开发能体现关键职业技能的《工厂电控与PLC》、《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3门优质核心课程的一体化教材,校企共建《金工实训》、《单片机实训》、《钳工实训》和《PLC实训》4门一体化特色实训教材。
3.建设措施
(1)组建课程体系建设团队
成立由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行业和企业专家、教育理论专家、教学改革专家组成的课程改革团队,全程参与课程体系开发。
(2)市场需求调研论证
课程团队共同设计调研提纲与调查问卷,面向用人单位,合作企业和“订单”企业等单位开展人才需求、能力需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岗位工艺流程的调查分析。
(3)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把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对工作项目进行任务分析,按工艺流程进行排序,并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专业带头人引导行业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形成专家小组认可、线索清楚、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
(4)课程结构分析
深度整合课程结构,课程开发团队对任务、项目、能力、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确定各级工作任务的重要程度和逻辑关系;把工作任务分析的结果转化为专业课程,形成由专业核心课程和支撑课程组成的“以工艺流程为导向”课程体系。
(5)课程内容分析
在专家的指导下,参照职业标准,将工作领域的工作项目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构建融“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内容。
(6)制定课程标准,编写课程大纲
确定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时间、各阶段实习主要目的及其操作形式和具体实施方法。
(7)加强一体化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通过一体化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带动教材、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及试题库建设,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制定一体化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公共资源建设有关制度,建立课程标准、质量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从制度上确保课程建设顺利进行。
(三)强化实践育人,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1.建设思路
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本专业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思路,紧紧围绕机电一体化岗位能力需要,跟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采取“五位一体”(融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形式,紧紧围绕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技能培养进行规划和实施,适应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针对典型工作岗位的工艺流程和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素质,在现有实训设施基础上,以省示范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为契机建设两大实训中心,即:实习工厂和实验实训室。完成各类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职业技能实训项目。通过二年左右的时间将其建设成具有真实工作环境并能实现工作过程的实习实训基地,在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2.建设内容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
序号 |
实训机构 |
建设性质 |
建设进度 |
1 |
现代加工技术实训室 |
新建 |
2011年下半年- 2012年上半年 |
2 |
焊接技术实训室 |
扩建 |
2012下半年 |
3 |
电工实训室 |
扩建 |
2013年上半年 |
4 |
单片机实训室 |
新建 |
2013年上半年 |
(2)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在现有10家校外实训基地基础上,再建立6家左右稳定的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的教学任务、顶岗实习、教师实践锻炼、机电技术应用研究和项目开发。在现有60多家顶岗实习企业的基础上,再与30多家企业签定顶岗实习协议,满足顶岗实习要求,确保100%学生有一年顶岗实习工作经历。
校外主要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基地名称 |
建设内容 |
功能 |
负责人 |
|
| ||||
淮北矿山环保机器制造厂 |
建成每年满足300人进行机器设计与制造实训的实训基地 |
机器设计与制造等实训 |
潮兴淮 |
|
淮北吉盛液压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
建成每年满足200人液压、机电产品控制、制造、安装、调试等的实训基地 |
液压、机电产品控制、制造、安装、调试等 |
钱炳芸 |
|
淮北市矿山机器厂二厂 |
将该厂建成集机械设备检修、组织与管理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
机械设备检修、调试、管理等实训 |
陈之林 |
|
淮北市新立机电制造有限公司 |
将该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建成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维修、管理、安全生产于一体的实训基地 |
机电设备操作、运行、维修、管理等实训 |
孙新梅 |
|
淮北矿业集团机械实业有限公司 |
将该公司建成为能满足矿山机电等专业学生实训的实训基地 |
矿山机电等专业学生实训 |
陆峰 |
|
其它基地 |
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实训、对不能满足实训要求的项目进行补充 |
新技术实训 |
訾兴建 |
|
(3)完善实习实训制度建设
制定完善实训基地设备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学生校内实训管理制度、兼职教师实训指导管理制度、实训教学组织管理制度、教师校内实训与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制度,完善考核标准。
3.建设措施
(1)建立良好的校企共建机制
树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观念,引进社会资源,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由学院牵头,相关企业和基地共同参加,制定基地有效运行机制和实施办法。使校内、外实训基地生产化、市场化。
(2)制订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通过调研、论证,形成论证报告,制订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规划,形成特色建设方案,制订建设计划表,分步实施,责任到人。
(3)开发实训教学资源
根据职业关键能力,与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合作开发主要实习实训项目的任务指导书、题库和课件,使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内容符合当前企业生产实际,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保障。
(4)应用技术研发
依托与周边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鼓励教师和学生承接应用技术开发项目、横向课题及产品加工,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和开发新产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5)规范实训教学制度规程
制订实训现场安全操作规范、现场安全考核细则、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实训教师职责制度,完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四)转变培养方式,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1.基本思想
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2.建设内容及措施
(1)实现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以《工厂电控与PLC》、《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等优质核心课程为载体,以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为教学模式,根据职教规律、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课程特点,课程教学安排在实训室、生产现场进行,将原来数周的理论教学集中在2-3周时间内完成,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使学生在“教、学、做”一体的现场教学环境下,迅速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基础知识,锻炼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运行与维修的能力。争取建设期内,将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都按“教、学、做”一体化要求实施教学。
(2)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标准,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
第二、试行与工学结合模式相适应的学分制;
第三、将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引入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监控体系,改进与完善学生能力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3)“双证书”制度建设
要求学生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相关工种的考试,并获取中、高级技能证书;要求教师参加技能鉴定考评员的培训和考试,并获取中、高级考评员证书;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级的各种技能竞赛,以获取更高层次的资格证书;开设6个中、高级工工种考评: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工、PLC系统调试工、钳工、维修电工考评。
(五)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1.建设思路
按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围绕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需要,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度,本着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一支理论与实验教学以学院教师为主,实习、实训以企业教师为主的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将学校和企业技术力量有机整合到一起。充分利用校企双方优势,为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并制订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考评体系,保障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目标
至2013年6月份,通过建设,使该专业教师水平明显提高,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55%以上,“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95% 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占中青年教师的比例达80%以上。另再聘请6名左右的企业或行业的专家作为专业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占主要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师比例达50%以上,使教师结构更加合理。
3.建设内容
(1)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
选拔1-2名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学水平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通过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技术项目开发、外出培训等途径培养成专业带头人。通过培养使其具有专业发展方向把握能力、应用技术研发能力、课程建设与开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教研教改能力等,并能够胜任2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主持并完成1项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或1门精品课程建设,且在行业内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课程建设的专家。
(2)培养骨干教师5人
其中工厂电控与PLC方向、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方向、单片机方向、传感器检测技术方向、液压与气压传动方向各1名。通过培养使骨干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成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力军和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及科研横向课题研发的核心力量。
(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生产实践活动,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类技能等级考试,使其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运行、维护维修等专业技能。至2013年底,双师素质教师所占比例达到95%以上。
(4)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岗位互聘,引进精通企业生产过程,熟悉机电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及管理工作的,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企业的技术骨干,建立一个完备的、互惠互利、机制灵活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二年内使“兼职教师资源库”达到20人以上,利用数据库实现对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指导的机制,建立健全兼职教师激励机制,鼓励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各项工作。
(5)加强教学团队动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制订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考评体系,形成有利于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六)实施第三方评价,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l 毕业生反馈制度——毕业生向学校汇报就业信息,対就业质量进行评价。
l 教师抽查制度——教师及时了解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
l 企业评价制度——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工作能力、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l 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调研制度——利用行业协会和相关研究机构进行调研,了解学生毕业工作的整体情况,对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素质进行评价。
l 学校长期跟踪制度——对于毕业就业人员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不断了解其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的变化。
(七)积极开展教科研,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在努力做好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坚持“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的工作思路。以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为保障,鼓励本专业教师争取院级、省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重点开展对教学管理与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以及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着力提高应用研究能力,加速科研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与辐射能力,充分发挥本专业师资和实训条件的优势,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并面向社会、行业开展技术服务、培训辅导、职业资格证书鉴定等工作。每年开展各种培训、鉴定人数不少于1000名,每年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服务和支持项目不少于10项,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八)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
1.建设思路
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专业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公共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带动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的共同发展,形成一个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
2.建设目标
专业群内师资共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部分实训课程的师资达到共享);实训基地共享(实训基地完全共享、专业技能实训场地部分共享、校外实训基地全部共享);教学基础资源共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资料、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管理保障措施完全共享);各类服务所面向的市场共享(发挥机电一体化重点专业对专业群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形成群体优势,发挥合力,提高为机电一体化行业企业服务的综合能力)。
3.建设内容
(1)在课程建设方面,通过与行业和企业合作,在共享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的三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建设基于专业群内各专业、体现各专业特色和关键能力的核心课程。专业群拟建供配电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6门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并编写相应配套教材,开发6个满足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精品课件和试题库。
(2)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在专业群内实现教师资源共享的前提下,专业群拟再引进或培养专业带头人3人、骨干教师8人、聘请兼职教师18人、“双师型”教师20人,形成一个结构合理,满足专业群教学需要的教学团队。
(3)在实训条件建设方面,专业群内各专业可以共享彼此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发的实训项目。基于专业群内各专业实际需要,适度增加实习设备,开发体现各专业特色和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实训项目。
4.建设措施
(1)与行业、企业合作,成立课程建设工作组,进行专业群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要紧紧把握企业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并随着行业的发展不断做出调整,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内容,真正能做到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
(2)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充分借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建设经验,从而加快专业群的建设速度。
(3)制定专业群内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时,充分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师资,从而使专业群的师资队伍建设更加合理。
(4)专业群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实行统一管理,统筹使用,充分提高其利用效率。
五、预期效果及绩效考核指标
(一)预期效果
通过两年的重点支持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服务地方建筑业发展的能力都将得到显著提高。专业和校内相关专业群能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来定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优化课程体系,办出水平和特色,对地方经济建设、文化与科技发展起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作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中心将是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服务性的实训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群学生实习实训的重要平台、教师科研的重要平台及学院对外技术交流和社会服务的平台,实现与其它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等的资源共享,实现学校教学实习与企业技术研发、新产品生产相结合,校企双赢、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满足在校生的技能实训和本校师资培训的同时,还可满足附近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师资培训以及企业在岗职工培训与技能鉴定(钳工、机加工、数控技术、维修电工、工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工等)的需求。
本专业将成为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品牌专业,并辐射和带动江苏省其它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共同提高职业教育总体水平。
(二)绩效考核指标
1.教学团队建设
2011年下半年选拔1-2名专业带头人、5名骨干教师开始培养;2012年上半年继续实施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制度,安排4到6名青年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2012年下半年通过校企合作,岗位互聘,引进16名兼职教师;2013年上半年制订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考评体系,形成有利于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2011年下半年继续加大实验室对外服务力度,改革实验室对外服务管理制度;2012年上半年新建现代加工技术实训室;2012年下半年扩建焊接技术实训室; 2013年上半年新建单片机实训室、扩建电工实训室。
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2011年下半年再与30多家企业签定顶岗实习协议,2012年新增和调整6个校外实习基地; 2013年上半年完善实习实训制度改革建设和保障措施。
4.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改革
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继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再与3家以上国内知名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着力推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以优质核心课程为载体,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将3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都按“教、学、做”一体化要求实施教学。
5.课程体系改革及教材建设
2012年上半年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建立更适应企业需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并且制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考核标准。让企业真正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把课程评价标准与企业标准、行业标准统一起来,实现学校教学内容和企业技术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同时启动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建设项目,确定编写计划,并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2012下半年整理汇总,进行讨论,征求专家意见,确定编写目标,组织教师及校外工程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始编写教材;2013年上半年完成3门优质核心课程的一体化教材和4门一体化特色实训教材的编写工作。
6.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建设
至2013年上半年,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附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项目建设绩效指标
建设内容 |
2019年 (预期目标、预期绩效) |
2020年 (预期目标、预期绩效) | |
校企对接运行机制 |
建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
|
预期目标: (1)建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 (2)建设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预期绩效: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批准文件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运行管理制度 |
预期目标: 组织开展活动,协调各方关系,进一步服务专业建设 预期绩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活动记录
|
校企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预期目标: 开展专业调研确定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 预期绩效: (1)专业调研报告 (2)岗位专业能力分析 |
预期目标: 初步完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方案并试运行 预期绩效: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 | |
校企共同开发专业 课程 |
预期目标: 构建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预期绩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案
|
预期目标: 建设2门一体化课程,完成2本校本教材编写 预期绩效: 《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电器控制与PLC应用》 | |
构建“双师”双向交流机制 |
预期目标: 引进新教师1人,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以上 预期绩效: (1)专业教师国内学习、研讨的证明文件、总结 (2)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任务书、总结、单位鉴定 (3)双师素质的证明 (4)引进人才的报告;劳动合同 |
预期目标: 通过国内进修培训、企业实践或企业挂职参与本区域科研项目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5%以上 预期绩效: (1)专业教师到国内学习、研讨的证明文件、总结 (2)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或挂职的任务书、总结、单位鉴定 | |
推进实施“双证书”制度 |
预期目标: 把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预期绩效: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96% |
预期目标: 确定本专业学生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确定不同职业(工种)培训和技能鉴定时间 预期绩效: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98% |
系统培养运行机制 |
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
预期目标: 确定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目标及其规格 预期绩效: (1)《中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能力标准》 (2)《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能力标准》 |
预期目标: 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预期绩效: 《中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
构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课程体系 |
预期目标: 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 预期绩效: 与中等职业学校沟通交流,共同确定课程衔接 |
预期目标: 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分层递进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深化 预期绩效: 确定2门课程对接 | |
改革招生考试办法 |
预期目标: 创新中高职衔接招生体制 预期绩效: (1)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相结合 (2)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将自主招生选拔录用的试点扩大到专业群 |
预期目标: 进一步完善招生考试办法 预期绩效: (1)采取与企业合作招生,吸引相关企业工作两年以上的中职毕业生报考 (2)实施“文化综合知识+理实一体化的项目考试”的选拔录取机制 |
- 上一条信息:职业教育的发展要让老百姓认同
- 下一条信息:世界级的职业教育机构,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